海关数据显示,今年1月,我国出口钢材191万吨,同比下降54.6%,2月出口只有156万吨,同比下降49.7%。中钢协发出预警,我国很有可能成为钢材净进口国。我国钢铁出口正面临四面楚歌,内需疲软,外需不振,具有价格优势的像钢管这样的高端产品频繁遭遇贸易壁垒,其他产品又受到一些国家钢铁产品的低价冲击,我国钢铁正走在行业发展的十字路口。
钢材出口已“四面楚歌”这一措辞的出现,说明目前我国钢铁业面临多么严峻的出口环境和形势。为了保障出口的稳定,3月27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决定从2009年4月1日起提高钢铁、有色金属等商品的出口退税率。此次调整涉及23种钢材,包括高速钢丝、部分热轧不锈钢卷板、部分冷轧卷材等,出口退税率均提高到13%。
然而,我国这一政策出台后,立即引起美国、欧盟的强烈反响。4月8日,美国钢铁业提起一项针对我国的反倾销诉讼,指称我国钢铁企业去年以不公平的方式在美国倾销部分型号的钢管,诉讼金额高达27亿美元。同日,欧盟也对我国输欧无缝钢管作出反倾销初裁,对我国涉案企业普遍征收24.2%的反倾销税。应诉企业反倾销税率为22.3%。
业内专家认为,我国钢材出口遭遇强大贸易壁垒的根本原因在于国际需求不足,欧美企业日子难过,他们就会想办法限制进口,保护自己的市场份额。无容置疑,今后将可能有许多钢铁和非钢铁的贸易诉讼针对中国,欧美现在的举措有可能是一系列针对我国钢铁企业的倾销申诉的开始。
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些专家认为,目前,国内钢铁过剩产能约有1.6亿吨,至少应减产1亿吨。同时,国家此次上调钢材出口退税,仅仅只起到一个“微量杠杆”的作用,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我国钢材应转向内需市场。由于对出口的依赖的减少,冲击国际市场的可能越来越小,贸易摩擦也会相应减少。
钢铁冶金工业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海民认为,现在,钢材应以满足内需为主,这是因为,世界钢铁业的布局规律,明显是集中于消费地而非资源地;钢铁的国际贸易量虽然在上升,但占产量比例在下降,各国的消费也以自产钢为主;耗费能源、污染环境的钢铁产品也不适于大量出口。
控制或减少钢铁产量,扩大内需作为缓解钢铁出口的压力无可厚非,一些大型钢铁企业也具有这方面的实力与经验。然而,我国大多数钢铁企业都搞内销而主动放弃国际市场却不足取。可以说,钢材出口现在乃至将来在我国对外贸易中的作用都是巨大的,仅靠拉动内需是无法替代的。
过去,比较优势的发挥促进了我国出口规模的迅速发展,在不到15年的时间,我国外贸出口总额就从世界第11位直奔至现在的第2位,今后一至两年我国出口额可能超过德国,成为出口世界冠军。这其中,钢铁出口发挥了重要作用。因为我国拥有规模庞大、价格低廉的劳动力资源,并且我国钢铁产业的规模相对很大,产业门类比较齐全,其生产规模和制造能力在全世界都处于前面。目前,有关机构公布的一些数据显然夸大了我国钢铁出口遭受到冲击时的脆弱性。
退一步说,如果我国钢铁企业这时减少出口,主动放弃国际市场,就会为俄罗斯、乌克兰、韩国等国家大开方便之门。现在,他们不仅与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展开竞争,而且还把触角伸进我国钢材市场。2月底,乌克兰等国的30万吨低价热轧卷进入我国市场,虽然其数量只占到我国热轧月产量的5%,但他们的后续行动并没有停止。此外,在出口欧盟、美国受阻后,韩国出口的钢坯也以低价开始流入我国市场。
从这一点看,我们更没有理由限制或减少钢材出口,甘当钢材净进口国。我国钢铁出口并不是无路可走,更没有必要以削弱钢铁出口,放弃国际市场为代价来推进钢材内需。现在,政府需要从一些制度安排与调整来夯实钢材出口战略政策入手,制订更为合理的拉动钢材内需与促进出口的中性贸易政策。如果当前困扰经济发展的钢材出口与内需比例失衡问题不解决,其钢铁产业发展将会失去平衡。而过度强调内需而忽略出口的作用,我国钢铁产业发展可能将永远是畸形的。
|